阿哥肉令
上传会员:管理员上传时间:2023-04-20分类:小令
聆听:
  • 所属歌手:青海花儿网
  • 发行公司:青海花儿网
  • 语言:国语
  • 发布时间:2023-04-20

编者按:尼采说:“对于一切写作出来的东西,我只爱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用你的心血写作出的,你将知道心血便是精神。”周梦诗是著名民俗学家,生前曾任临夏州群艺馆副研究馆员、馆长等职。系中国民协会员、甘肃作协会员、甘肃省花儿研究会理事、临夏州花儿研究会会长、《回族文学》专栏作家。他的《周梦诗作品集》收录了地方谚语、民间文化论文、民间叙事诗、宴席曲和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部分文学作品,共100多万字。他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作品留了下来。我们一定会为他奉献的精神财富和在名利面前的那份淡定而发出由衷地赞叹。本期临夏文艺刊发他的花儿研究文章,以志纪念。



为 《 花 儿 之 母 》 正 名


周梦诗

一、关于“河州花儿”的原生态名称


“河州花儿”是聚居在河州的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的传统情歌,它的原生态名称叫做“阿哥的肉”。他们也是传承河州花儿的主体民族。其它如汉族、藏族、维族、蒙族、土族、裕固族等都是与回族散居在一起的传唱民族,因为这些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传统情歌民歌等(只有汉族没有情歌)。因长期来往与交流,河州花儿逐渐成为他们的传唱民歌,并且把河州花儿部分曲调作为自己喜爱或传唱民歌来对待。比如,汉族老歌手王绍明是老秧歌的唱把式,但他也是花儿歌手,他最爱唱“河州大令”和“呛啷啷令”,其他曲子不会唱。青海歌手朱仲禄最爱唱“河州大令”、“脚户令”、“呛啷啷令”等,其他曲令不熟悉。据朱仲禄、王绍明讲,他们二人都是拜韩应贤、马法土麦、张海魁为师学会演唱这些曲令的,其它不再枚举。

“河州花儿”的原生态名称叫作“阿哥的肉”,这个名称流传至今,在河州的回族、东乡、保安、撒拉族老人中常常都有这种叫法,年轻人们都喜欢叫“河州花儿”,而不叫“阿哥的肉”了。这个名称源起何时何地,都无资料可查证明,学术界也无定论。根据我研究判断,认为“河州花儿”的原生态名称产生于唐宋时期。理由有如下几点:(一)“河州花儿”是七至九言的白话韵文体,这种文体行盛于唐宋时代,四言、五言、六言韵文体不再行世了;(二)西北回回民族都是在此时通过丝绸之路,陆续进入中国内地居住的民族先民,他们首先必须要有通话工具;(三)刚刚进入中国内地的波斯商人、军人、驼队、工匠、打工队、医生等他们只有学会汉语才能通商贸易,否则,什么事也都办不成。因此,说话、办事、行文都要按中国国语办理,促使了他们学汉语速度,很快学会掌握了七言至九言的兴时语法结构;(四)河州是西北丝路重镇,唐宋时候的中亚商人、驼队纷至沓来,带着本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聚居在这块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安居乐业以后,开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文化艺术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并且把本民族的传统情歌和婚俗歌曲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用七至九言韵文体编创了自己喜爱的情歌和民歌“河州花儿”和“河州回族宴席曲”;(五)曲调来源有二,一是本民族的传统情歌曲调;二是结合河州白话汉语,创造了适合本民族的变异体汉语,便形成了花儿和宴席曲音乐文化基础。



二、“阿哥的肉”名称来源


“阿哥的肉”这个情歌名称,据回族民间内传说,来自于回族民间传说云:“安拉先造了人祖阿丹圣人,然后,在阿丹在右肋下取了一块带骨软肉,再造了好娲,然后,又在他们的嘴上吹了一口气,叫他们成了活人,阿丹为哥、好娲为妹,并叫他们结婚成为夫妻。他们生活在没有人烟的原始森林和广阔的山川田野之中,开始了人间生活。他们生儿育女,每次生一男一女,都是以哥妹相称,并结为夫妻,分撒居住在地球各处。阿丹与好娲在一生中共生育了七十二对哥妹之后,就无常了。他们的儿女在各到四处生儿育女,繁衍子孙。据传说“阿哥的肉呀”就是他们的后代来到河州这块田野生产劳动时,对妹妹(妻子)的呼喊、吆喝、呼来喊去,逐渐成为三句式的原生态简短歌谣,后经人们发展成为撩人情愫的情歌:


(1)哎哟——

我手里提的是肥羊肉呀,

阿哥的肉呀,

我来时你阿们者没有。

(2)哎哟——

千里的大路上咋来了呀,

阿哥的肉呀,

立鼓鼓(呀)看你一趟你了。


诚然,这两首情歌不是古代的歌词,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概貌了。看来这种情歌,最早也只能产生在伊斯兰音乐文化的兴盛时代,基本上是隋唐时期。因为伊斯兰音乐文化被大唐引进到中国大西北时,大量的中亚人,开始进入中国西北和中原定居下来安居乐业,学习大唐汉语。并且,生活在中国的中亚穆斯林民族初步具备了汉语言基础,特别聚居在河州在回回民族,初具规模,有了产生和发展自己音乐文化的生活基础。于是,七至九言的韵文体花儿“阿哥的肉”和“宴席曲”应运而生,发展起来。


三、“河州花儿”名称演变


“河州花儿”的名称演变,也经历了漫长了历史过程。最初名曰:“阿哥的肉”,后来称之为“少年”,“少年”之后才称之为“河州花儿”了。我认为“少年”和“河州花儿”两个名称最迟也在明代流传开了。我以民族民间谚语为证:“到了西安嫑唱‘乱弹’,到了河州嫑漫少年”这是明代谚语,明时中原人把有秦腔、眉户统称之为“乱弹”,河湟各族人把“阿哥的肉”又称之为“少年”(名称并存),这条谚语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乱弹”和“少年”的盛况。从这条谚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阿哥的肉”已不能约束迅速发展的其他曲令,也不能把单一的女性作为演唱的唯一对象,“少年”一名的相对出现,是把花儿演唱的对象扩大到男性中间,演唱的范围和内容迅速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河州花儿开始有了两个名称了。明、清时期,河州人又给河州花儿增加了一个名称,叫做“河州花儿”,花儿名称源于“少年”一名,“花儿”与“少年”相对成了两个名称,比较而言,花儿一名占上,于是“花儿”一名流传开了,“少年”一名淡漠了。这样,就形成了如下一个发展模式:“阿哥的肉”→“河州少年”→“河州花儿”,这些名称,按照它的发展轨迹,并存至今,再未出现过新的名称,所谓“大山歌”、“野曲”之称,主要是人们按照它演唱的地点局限在山川野外不住人的地方,冠以“大山歌”、“野曲”别名,服从于民俗民规界定。在流传过程中,“河州花儿”这个名称最为吃响,盛传国内外,至今不衰。

在“河州花儿”曲令中,“阿哥的肉”这个令属最早最老最多,可称之为“花儿之母”。原因有四:(1)“阿哥的肉”这个曲调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人人一学就会,便于传唱、传承;(2)这个曲调随意性很强、不绕口、招人喜欢,人们随意把日常生活可以编串到这个曲调中去,非常方便,就像拉家常样。例如:


哎哟——

这两天没见者你好唦,

阿哥的肉呀,

尕光阴(哈)咋推者哩?


(3)这个曲调旋律简单、好记、很能抒发情怀,喜、怒、哀、乐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人能编能唱,便于传承;(4)这个曲调发展较快,据我研究,这个分孽生了百十个调子,占花儿总数的一半以上,包括各地流传的曲调,大部分都是它的变异体,由此,无论从曲调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规模上看,“花儿之母”的称呼,非它莫属了。


图片


四、“阿哥的肉”是子母令


“阿哥的肉”是一首分孽能力极强的母令,曲调通俗易唱易传,可塑性很强,我把它称之为“花儿之母”,也叫做“子母令”。根据我长期的调查研究,它分蘖出来的曲调共有一百五十多首,约占花儿令的一半以上。如“阿哥的肉”、“阿哥的憨肉肉”(憨肉肉令)、“阿哥的憨敦敦”(憨敦敦令)、“阿哥的大眼睛”(大眼睛令)、“阿哥的大身材”(大身材令)、“阿哥的白牡丹”(白牡丹令)、“阿哥的红牡丹”(红牡丹令)、“阿哥的兰牡丹”(兰牡丹令)、“东乡直令”、“ 哎哟哟令”、“保安令”、“撒拉令”、“土族令”、“裕固令”、“南乡令”、“西乡令”、“北乡令”、“化隆令”、“川口令”、“峡门令”、“马营令”、“门源令”、“八弓令”、“平安令”、“宝鸡令”、“张川令”、“西吉令”、“同心令”、“固原令”、“吴忠令”等有新疆的“阜康令、”“米泉令”、“吉木萨尔令”、“焉耆令”、“伊宁令”、“霍城令”等等,这些曲令都是它分孽出的,因太多不再一一枚举。

“阿哥的肉令”也就是解放后称之为“河州三令”的这首曲子,但当代青年却忘记和淡化了它的原生态名称,可它一如既往,至今还在不断地分孽杈棵,正以倔强的生命力流传到全国各地,它们的旋律就象河州青年的连伴,飞撒在无垠的海内外,在那里生根开花,装点在和谐的原野和城乡中,回报着“花儿之母”的养育之恩。

“阿哥的肉令”分孽的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在《初谈“子母令”》一文中,已经有过表述,但不尽然,想在这里补述几句,(1)“阿哥的肉”一曲,起音句“哎哟—”一句,随着歌手当时的心情,或悦、或悲、或怒、或乐,根据歌手秉有的民族地方口音发声,引出下一句歌词的内容和情感,起音句唱好了,第一句歌词的内容情感就能充分地表达出来,起音句唱不好,第一句歌词也唱不好,听起来非常别扭,就会影响到演唱成败,所以,唱好起音和歌词第一句,是唱好这一首花儿的关键所在,也是能不能唱出这一首花儿的地方民族特色,效果至关重要。也可以这样说,起音句的多种变化,也是产生多种曲调的重要因素。(2)“阿哥的肉”的第二句都是衬词句,是画龙点睛式的句子,要唱出这首花儿的曲令名称,就象植物杈上长出的花枝,引出歌词的第三句,表达出歌词内容的艺术形象。如:


哎哟——

十朵(么)牡丹(者)九朵开呀,

阿哥的肉呀,

这一朵(么就)打骨朵哩。


这是一首情感欢悦的花儿,故事说某人观赏牡丹时,发现这一窝牡丹树一共有十朵牡丹,九朵已经开放,其中只有一朵牡丹还没有开放,正打骨朵哩,有点美中不足的感受。这首花儿的衬词恰到好处,补充完美了美中不足的遗憾之情。

“河州花儿”的原生态结构为三句式,后来的六句式或多句式都是从三句式发展的,没有娘是没有儿子的。没有原生态的母令,也就没有子母令了,“阿哥的肉令”也就不会生产出斑烂夺目的群体花儿来。所谓六句式花儿,就是三句式的发展,如:


哎哟——

太子山根里扎筏子呀,

阿哥的肉呀,

鞭麻梢(啦)拧下的腰子;

尕妹是人里的调梢子呀,

阿哥的肉呀,

阿哥是云里的鹞子。


六句式的花儿一般是前三句起兴比兴,后三句是叙事抒情。多句式是连续花儿的内容,增段就行了,常常用在对唱或叙事花儿上。


五、“子母令”的传播与发展


《子母令》(所谓子母令者,是指一令多曲的令调)“阿哥的肉”是一首非常古老的曲令,约有千百年历史了。它随同回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峥嵘岁月,渡过了坎坷不平、艰难困苦的历史长河,发展成为全世界人民瞩目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这首古老而优美的旋律,伴随着河州的脚户哥,吃粮人、筏客子、买卖人等,带着中国大西北的泥土气息,上新疆、走宁夏、上青海、下四川,将万紫千红的花儿种子“阿哥的肉”撒播在山川田野之中。“阿哥的肉呀”象一曲曲、一声声、激扬的呼喊和歌唱,抒发着歌者对亲人的思念,对连心肉的向往。撩人情愫的情歌,震憾着妹妹的心灵,一直感动着西北各族人民。

“子母令”的传播,首当其冲传播的曲令就是“阿哥的肉”,因为这首曲子随意性、口语性很强,但凡是河州回族人,一旦消闲了、劳动累了、路途上休息了、颇烦了,挡羊挡牛时,心里困了,就顺便哼上几句“阿哥的肉”,心里就舒坦了。如:六句式


哎哟——

尕牛拉上者驴赶上呀,

阿哥的肉呀,

顺手把尕咪咪带上;

尕牛驴放的者山坡上呀,

阿哥的肉呀,

咪咪啦把花儿配上。

又如:

哎哟——

箥箕湾里狼来了呀,

阿哥的肉呀,

尕牛犊哈狼拉者去了,

阿大阿娜俩快些走呀,

阿哥的肉呀,

尕牛犊哈快些么救走。

还如:

尕妹妹好象个一朵花呀,

阿哥的肉呀,

画下个模样了挂下,

跟前跟后者搭不上话呀,

阿哥的肉呀,

不成是我俩人罢下。


“阿哥的肉令”的随意性不尽表现在歌词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曲调上,这首曲子因人而异,只要你学会河州回族口语,你就能编出花儿来,你就能来两段花儿曲子,可高可低、可悲可伤、可快可慢、可喜可乐,由词意而定,因为好字好记,传播速度极快,这就是它的基本特点。故每到花儿之乡,“阿哥的肉”的音乐旋律,萦绕左右,韵味无穷。据我调查、统计,“阿哥的肉”一曲,就有一百五十余首曲调,分散在大西北上和花儿传到的地方。“河州花儿”的地名令都是“阿哥的肉令”也就是“河州三令”或者是三令变异体。而此令每传到生根开花的地方,它又继续分孽,产生出新的地方曲令来,丰富发展了当地花儿品种,开始繁荣起来。形成规模,形成风格

“阿哥的肉”一曲,普及性很强,因此,临夏各县的中学音乐教师们,为了培养有文化的花儿歌手,在学校开设了花儿普及音乐课、编制了教材、加强了普及花儿教育,把普及河州三令(阿哥的肉令)作为首要任务,特效很好。和政、东乡中学都发现了少年花儿手,创出了一条培养崭新歌手的新路子,这是我们值得高兴的事。但有些人对“阿哥的肉”一曲,仍持有偏见,他们认为那是一首黄色的调子,特别是解放后的一些编辑、文人和封建落后群众误认为“阿哥的肉”就是一带有性感的媒体,也有些人专把把这首曲子解释为“肉感”、“性感”,不提它的名字了,任意改得面貌全非了,现在我们应该给“阿哥的肉令”正名,恢复它原来的真面目,恢复它的功劳,发挥它不断分孽的兴旺能耐。



六、“子母令”体系概览


原生态子母令《阿哥的肉》是一首挖不透、采不完的老调子。纵观它的历史,使我们觉得它象一个养育不完孩子的伟大母亲,虽然年老,还在不断地为西北各族人民分孽着心爱的弟弟妹妹,充实着我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为了比较深入地挖掘它、研究它,让它继续更好地为各族人民服务,我为它总结了体系一览表,供大家参改研究,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以便不断完整它。

1、哎哟哟令 第二三句尾复句式令 哎哟就这个话呀令 哎咳咳令

2、憨肉肉令 尕肉儿令 憨敦敦令 河州二令 咿呀咿令

3、白牡丹令 (东1西2南1北1乡五令) 金点花令 金晶花令

4、水红花令 (东1西3南1北2)乡七个令

5、大眼睛令 (西1北1东1南1乡四个令) 大身材令

6、北乡令 马营令 尕姑舅令 二梅花令 尕连手令 毆啊毆令 好花儿令 三闪令 小花儿令 小六莲令 二牡丹令

7、尕 马 儿令 (东1西2东南2北1乡六个令)

8、三起三落令 (西2北1乡三个令) 河州大令

9、绕 三 绕令 (西4北2东1南1乡八个令)

10、脚 户 令 (东1西1北1南1乡四个令)

11、抹青禾令 (东1西2北2乡五个令)

12、河州三令 直令 软令 酸巴梨令

13、地名令 马营令 阿干令 平凉令 孟达令 门源令 东峡令 米泉令 阜康令 吉木萨尔令 焉耆令 同心令 固原令 西吉令 海原令 碾伯令 乐都令 川口令

14、族名令 撒拉令 保安令 东乡令 土族令 拉卜楞令 裕固令

15、人名令 茷客子令 大嫂子令 尕阿姐令 三花嫂令 麻姑令 尕妹妹令 尕阿哥令 黄花姐令 尕妹子令 阿姐令等

(注:此表为简略表,详表分地域分省分民族而制,不再列举)

河州回族谚语云:“河州花儿最爱听,十唱九不同”。尤其是“阿哥的肉令”,风靡全国海内外。我有一个朋友,在伦敦做百货生意,他说,当买主少了的时候,他就唱起花儿来,街道里的人一听有人唱歌,马上拥过来,有的听歌,有的买东西。我问他唱什么歌,他说他只会唱“阿哥的肉”,再什么都不会唱。看来普及花儿也有一定的用处,买卖人唱花儿,由来已久,唐宋时候骆驼客、明清时候的马帮骡帮牦牛帮,筏客子,都是活跃在大西北和中原的回回商人、买卖人,他们在路途上、休息站口上都唱花儿“阿哥的肉”,清末记者范长江先生,曾有过这方面记载和描写。他所描写的曲子,就是“阿哥的肉”。

“阿哥的肉”这首曲令,是很有挖头的曲子,因民族民间歌手十唱九不同,所以,每发现一名新歌手,特别是少数民族唱的曲,就应该把它录制下来,进行研究,以丰富和发展花儿之母的庞大体系。因此,不断地挖掘抢救“阿哥的肉令”是一项坚持不懈的任务,不断完美“花儿之母”。


七、为“阿哥的肉令”正名


“阿哥的肉”在解放前以它的发达根系迅速的发展着,可是,到了解放以后,因改朝换代,受文艺政策影响,情歌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发展慢了下来,从遥遥领先的发展势头和地位降到最后的位置,而反映政治运动和劳动生产以及三面红旗的花儿,独领风骚,优美的情歌便变成了淡黄色,惹人之嫌,从此,一蹶不振。报刊杂志出版社的编辑,一看见“阿哥的肉”就头痛,便忍疼割爱,改成了唱不上口的“新花儿”,他们看见了传统情歌弯者走。尤其是见了“阿哥的肉”,就浑身不自在,避而远之,出版的书籍,情歌部分越来越少,人们不爱看的花儿集子越来越多,有的花儿不能上口演唱,质量上不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特别是花儿会场被恢复以后,花儿情况大有好转。“阿哥的肉令”才开始登上大雅之堂。但是,人们一旦唱起“阿哥的肉”,总觉的心有余悸,误解的阴影至今还未消除。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搞清楚“阿哥的肉”原意的缘故,致使产生了不必要的后遗症。现在,党的文艺政策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受到了重视,因此,回族原生态花儿情歌“阿哥的肉”应当为它“正名”,已创造了如下条件:

(一)“阿哥的肉”是“河州花儿”的原生态名称,它是河州回回民族的传统情歌,它的原意是专指所钟爱的姑娘,也是男人身上的一块难割难舍的连心肉,是永远离不开的爱人,所谓“肉感”“性感”“黄色”“下流”之词,都是属于误解,应该纠正。

(二)用“阿哥的肉”的旋律,比较研究出子母令发展的规律,并把分孽出来的“子令”加以甄别,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以便让它正常发展地域性花儿,为当地穆斯林的文化生活服务。

(三)千百年来,“阿哥的肉”每发展到一个地域,就与当地民歌相溶合,变异出新的曲令来,并且,继续分孽,变成群体式的花儿丛,形成规模,丰富了当地穆斯林的音乐文化生活。

总上所述,是我研究河州花之母“阿哥的肉”的一点看法,建议文艺文化部门为“阿哥的肉”正名,还“阿哥的肉”真面目,恢复它原来的河州“花儿之母”地位,并祝愿它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周梦诗,真名周绍英, 1941年生,甘肃省临夏市人。曾供职于临夏师范、临夏州群艺馆,任副研究馆员、馆长等职。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世界民间文艺家联合会会员、世界民间艺术大师、中国诗词协会会员、顾问,中国歌谣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甘肃省花儿研究会理事、临夏州花儿研究会会长、青海省西宁市民协顾问、《回族文学》专栏作家、甘肃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等,中国著名民俗学家。


626*90广告位
全选/反选 开始播放 弹出播放
全选/反选 开始播放 弹出播放
本站永久域名:qinghaihuaer.com.cn
推荐专辑
舞曲热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