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单
1917 

花儿小调

语言:国语

发行:青海花儿网

歌手:青海花儿

分类:小调

管理员
:2022-09-28
介绍:随着打造“花儿”品牌的不断深入,一些人不自觉地将“花儿”和小调混为一谈,一些媒介也人云亦云,将小调贴上“花儿”的标签,错把小调当“花儿”。其实,它们之间存在异同,并非一回事。什么是“花儿”?“花儿”是流行在大西北山野之间的一种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山野民歌。2006年,国务院将西北的六个(青海四个)“花儿”会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中国的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六盘山“花儿”被纳入人类非遗保护项目。发源于河湟地区的河湟“花儿”因其历史悠久、曲令繁复、民族众多、传唱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而影响最广最大。河湟“花儿”,民间又叫“少年”,一歌两名。其实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到清代的文献记载,一直叫“花儿”。它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流传在青、甘、宁、新四省区及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河湟“花儿”委婉动听,高亢、嘹亮、轻漫、悠长,多种情愫俱全,多为五声徵调,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欢快的曲令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什么是小调?小调广泛流行于河湟地区,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流行于广大农村和城镇集市。经过历代流传,经过较多艺术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抒情婉柔等特点。民间的俗称很多,如小曲、小调、曲儿、歌谣、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2011年,青海汉族民间小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在河湟地区,尤其是多民族聚居区,各个民族都在传唱小调,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区别只是一些少数民族内的小调或酒曲不广泛传唱外,其余和“花儿”一样,为多民族所共有,同样为多民族所培育。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所制约,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反映,也是市井文化的反映,为城乡各阶层各类别各民族所喜爱,广泛反映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从根本上说,河湟地区的“花儿”和小调,都有着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相衔接的地域特征,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属性,有着浓厚农耕文化的根脉和印痕,又有着民间千丝万缕的百姓情结,多元文化特征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可说是同根同祖。一是都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它们产生于青、甘河湟地区,被世居民族所认同和热爱,广泛流传于民间。二是难以割舍的亲情渊源。它们从音乐旋律到通俗化口语化的唱词,皆有一些相同点、相似点和关联点。三是相同的传唱地域。河湟地区是它们传唱的广阔空间,简言之,凡是“花儿”传唱的地区,也是民间小调繁衍之地,几乎没有不同。四是广泛的民族认同度。青海省境内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九个民族都唱“花儿”,他们是“花儿”文化共同的传播者和传承者,“花儿”文化是各民族心血共同浇灌的花朵。凡是“花儿”的传唱空间,同样成为小调的生存空间,几乎没有例外。只不过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传唱某些小调而已。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热爱和传唱小调。五是“花儿”和小调互有渗透。一方面在音乐和旋律上,互有借鉴;另一方面或将“花儿”歌词与社火小调相糅合,或将小调唱词引入“花儿”歌词相融合,或用“花儿”格律将小调唱词稍作规整后套入曲令传唱,因此一度出现某种混同,让人难以区分。六是“花儿”不包括民间酒曲,小调却能容纳酒曲。有些人把《尕老汉》错当为“花儿”,可能受了20世纪50年代朱仲禄先生的我国第一张“花儿”光盘中,同时收进了酒曲儿《尕老汉》的缘故吧。